張良




問題:《宋史‧蘇軾傳》載:「仁宗初讀軾、轍制策(軾26歲),退而喜曰:『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神宗尤愛其文,宮中讀之,膳進忘食,稱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軾,而軾卒不得大用。」請問既然皇帝如此欣賞蘇軾,為何結果蘇軾皆未能受到重用?


答:神宗是野心勃勃的皇帝,他想讓國家富強,所以重用王安石,支持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屬新黨,和蘇軾的舊黨對立,所以王安石會打壓包含蘇軾在內的元祐黨人,也就是舊黨派的黨人。蘇軾也並非都被王安石打壓而不得受用,在新黨還沒專政時,他也曾經被重用過,到了神宗時 雖然新黨得勢了,但是神宗皇帝也愛才,只是流放他,而沒有將他處死。神宗死掉後,太后有攝政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又召回蘇軾。太后始終護著蘇軾的,但是太后死後,主張改革的新黨黨人章惇又入京受到重用。章惇於是一一把元祐黨人給流放了,這時蘇軾流放到了海南島,蘇軾官途大起大落,死前不久寫下了這人生結語:『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洲惠洲儋洲。』蘇軾出生在北宋最賢仁的仁宗皇帝時期,神宗時不受重用,宗死後有太后欣賞他,后死後又被流放。這樣的起起伏伏,讓他晚年不再留念官場,而是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

 

請問「烏臺詩案」的導火線為何,蘇軾被對手抓到哪些把柄,導致遭受攻擊?


答:宋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 ,蘇洵卒於京師,蘇軾兄弟扶父喪返蜀。熙寧二年(一○六九)初,蘇軾守喪期滿還朝,新繼位的宋神宗已經採納了王安石的變法主張,開始了變法。蘇軾首先寫了《議學校貢舉狀》,反對王安石變科舉,受到神宗的接見和鼓勵,神宗對他說:「雖朕過失,指陳可也」。接著他寫了《上神宗皇帝書》,對新法進行了全面批評,並說:「今日之政,小用則小敗,大用則大敗,若力行而不已,則大亂隨之」(《再上皇帝書》)。這就引起了變法派(新黨)對他的不滿,誣蔑蘇軾扶父喪返蜀時販私鹽。蘇軾無一言自辯,祇是請求離開朝廷,出任地方官。其後他先後擔任杭州(今浙江杭州)通判,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今江蘇徐州)、湖州(今浙江吳興)知州。蘇軾在各地興修水利,救濟災民,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深受百姓愛戴。對新法,他分別採取不同態度,或「因法以便民」,即推行新法於民有利的部份;或公開拒絕執行(如知密州期間,他就拒不執行正在推行的手實法);而更多的則是「託事以諷」,他在《湖州謝上表》中說,神宗「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新進」、「生事」等語,刺痛了靠投機新法起家的人,他們群起彈劾蘇軾,結果蘇軾被捕入獄。雖然多方營救,仍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就是有名的 [烏台詩案] 事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三女 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