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下載 (1).jpg   

洛夫親筆手稿

       第一課隨雨聲入山而不見雨,我們在課堂上講過,這首詩有超現實的部分,一首詩的超現實表達簡單的來說,就是作者不顧及文句的邏輯和合理性,將心中所想,直接用文字表達出來。為什麼作者要這樣做呢? 一來是因為超現實主義出現的時代,剛好世界出現戰亂,蠱惑人心的宣傳比比皆是,許多人都是嘴說一套,做又是另一套,讓當時的人民很反感,覺得聽到的未必是真心話。於是超現實主義,這種潛意識的直接表達,沒有經過意識上刻意的修飾,反而顯得真誠。另外,也是由於當時的戰爭背景,許多言論是會受到攻擊的,國家講求的是向心力,因此凡是有與當時輿論相反的言論都可能遭受批評或逮捕,所以在超現實的表達上,又可通過潛意識來抒發的內心真實的想法。我們在欣賞超現實主義表達的詩詞時,除了不必去計較其中言論的邏輯性外,當我們對所觀賞的詩詞進行解讀,就等於是與作者在做心靈上的心意溝通了。

       再者,由於超現實的表達手法,沒有設限,講的是內裡的心意相通,因此,我們欣賞時,往往會在不同的時段有不同的解讀與感受。這也是此類詩詞有趣的地方,讀者可以因自我當時的經歷感受與作者毫無掩飾的潛意識碰撞,而對同一作品出現不同的詮釋。例如我們所讀的這首詩,同學們可以讀到作者表達山的空靈與幽寂,也可感受到作者的孤獨和靜默。但同時,我們也可從不同角度切入,發現此詩另一面對人生的詮釋。

      下面老師就將網路上曾經閱讀到關於此詩,與課本不同角度的詮釋,分享給大家。

隨雨聲入山而不見雨

撐起一把油紙傘

唱著「三月李子酸」

眾山之中

我是唯一的一雙芒鞋

 

啄木鳥  空空

回聲  洞洞

一棵樹在啄痛中迴旋而上

入山  

不見雨

傘繞著一塊青石飛

那裏坐著一個抱頭男子

看煙蒂成灰

 

下山

仍不見雨

三粒苦松子

沿著路標一直滾到我的腳前

伸手抓起

竟是一把鳥聲

「洛夫對於超現實主義反對邏輯語法和挖掘潛意識真實的書寫企圖,在〈隨雨聲入山而不見雨〉這首詩中明顯可見其手法之運用:  

全詩大多以具象的表現作為描寫的主要面向,實際上卻以擬人和譬喻的手法把敘事的過程質變為意識對於現實的反思。首先以「眾山之中/我是唯一的一雙芒鞋」藉由大(眾山)小(芒鞋)與多(眾山)少(唯一的一雙芒鞋)的極端對比製造強烈的存在感,並且將「我」擬物而質變成「芒鞋」以表心境上的身分。再由「啄木鳥  空空/回聲 洞洞/一棵樹在啄痛中迴旋而上」中的「啄」顯現現實世界的各種衝擊,可能是言論,也可能是人情世故,所以透過啄木鳥的行為,將反應聚焦在「空洞」的指涉,而「樹」(相較於眾山與芒鞋,樹的形象可能意味著社會文化)以不可能的轉向姿態躲避啄擊的痛楚中成長。最後「三粒苦松子/沿著路標一直滾到我的腳前/伸手抓起/竟是一把鳥聲」當中「苦松子」意味磨難後的希望,接續「樹」的指涉而來,以「苦」作為「啄痛」的承接,以「松子」作為「迴旋而上」的結果。「路標」表明制式的法則,或是某種渴望的期待。然而,詩句在「鳥聲」中作結,前以「伸手抓取」的動作彰顯語言背後企圖的積極性與訴求,由此反映出「鳥聲」象徵的自由追求,所以苦松子用「滾」的方式來要眼前,除了呼應之前「芒鞋」的形象,同時意味「鳥聲」也處於「滾」於地的動態質變中。因此,最後的「鳥聲」源自於社會文化裡的一種呼喊,也是詩人在生活體驗中在潛意識裡悟解現實的真實與反思。也就是說,詩題「隨雨聲入山而不見雨」看似哲學意味濃厚,實則是詩人觀察社會環境與文化現象後自覺與省思的一種悟證。因此,此詩不僅可以見到洛夫反邏輯的語法應用,更可體會洛夫如何將潛意識裡的企圖或慾望在字裡行間中深掘而現。」

https://showwe.tw/blog/article.aspx?a=345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三女 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