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
予不審西文,其勉強廁身於譯界者,恃二三君子爲餘口述其詞,餘耳受而手追之,聲已筆止,日區四小時,得文字六千言,其間疵謬百出,乃蒙海內名公不鄙穢其輕率而收之,此予之大幸也。
予嘗靜處一室,可經月,戶外家人足音頗能辨之了了,而餘目固未之接也。今我同志數君子,偶舉西士之文字示余,餘雖不審西文,然日聞其口譯,亦能區別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之足音。其間有高厲者、淸虛者、綿婉者、雄偉者、悲梗者、淫冶者,要皆歸本於性情之正,彰癉之嚴,此萬世之公理,中外不能僭越。
【翻譯】
我不懂西方的語文,卻又勉強置身在翻譯界的原因,是依賴幾位先生,為我(用中國語文)口述西方文學作品的詞句,我用耳朵聽,用手追著記錄下來,口述者的聲音停止時,我的筆記也譯寫完畢。每天分出四個小時的時間(來翻譯),總共得到了六千字的譯作。這當中毛病百出,承蒙國內知名的學者先生們,不鄙視我(翻譯時)的輕率,而接受我的作品,這是我的大幸。
我曾經一個人靜靜地住在一個房間內,大約經過一個月。門外家人來來往往的腳步聲,就很能分辨得清楚明白,而我的眼睛並沒有看到他們。現在我的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偶然舉出西方作品的內容給我看,我雖然不懂得西方文字,但天天聽他們的口頭翻譯(我)也(變得)能夠區別那些文章的風格,就好像能夠辨別家人的腳步聲一樣。那些風格,有音高而語急的,有音輕而語緩的,有情深而語婉的,有意雄而語壯的,有情悲而語促的,有詞藻華麗的;(每類作品)都本之於人類端正的性情和嚴格楊善抑惡的原則。這是永恆的公理,不論中國或外國的作品,都不能超出這個原則之外。
【題解】
本文節錄自作者所譯『孝女耐兒傳』之譯者序。文中敘述了作者翻譯西方文學作品的方式,和他對中、外文學共同性的看法。
『孝女耐兒傳』原名Old Curiosity Shop,是英國小說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所作,內容寫一個老人在倫敦開了一個古玩店,因地處偏僻巷道,生意不好。於是老人企圖以賭博改變貧窮的命運,卻連古玩店也輸掉了。老人和小孫女耐兒只好離開古玩店,流落鄉間,先後在貧困中死去。
【課文賞析】
本文分兩段:
第一段:作者自述在不懂西方語文的情形下,翻譯西方作品的方式,並得到讀者的接受。
第二段:在聽過許多口譯作品以後,自然能辨識西方作家的不同風格,並認為中、西文學創作有著共同的法則。
【問題與討論】
1、作者不懂西方語言,他是如何翻譯西方文學作品的?
2、你想作者這種翻譯的方法會不會有翻譯錯誤的時候?為什麼?
3、他不認識西文,卻能辨認西方作品的不同風格,你想他是怎麼做到的?
4、在本文中他舉了哪幾種寫作風格?
5、你覺得口譯和筆譯哪個比較容易?為什麼?
- Oct 19 Sat 2024 01:00
🍭~ 【課文】第三課:譯孝女耐兒傳序 ~🍭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