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親愛的同學們

本課課文分析如下:

作者:夏濟安

節錄自:夏濟安選集

中國今日的小說家假如從小讀過一些經書,做過一點修身的功夫,這對於他的寫作有很大的幫助。有過這種基本訓練的人,至少可以有兩點利益:一、他可以認識好人是不容易做的,所謂“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 ;假如小說家不自欺,他對於天下的惡人,可以有更大的同情了解,對於善人之所以為善,也可以道出個所以然來。二、宋儒講究在“起心動念處用功夫”,西洋小說家講究“動機的分析”;中國小說家假如做過一點宋儒的功夫,他就多少能夠分析自己行為的動機,進而推己及人,對於別人行為的動機,也可以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一個小說家假如對於善惡有現實的認識,假如深知人心活 動的來龍去脈,他已經具備了寫作好小說的某些條件。這些條件是比他的曾經有過某種“有趣”的經驗(如打過遊擊,吃過樹皮草根等)更為重要的。僅有經驗,而不能找出經驗裡所藏的對於人生的意義,並不是小說家可羨慕的資格。一個頭腦冷靜、道德的同情心活躍的小說家,在任何平凡或不平凡的場合,都可以找到他的題材;他所認識的才是真正的現實,他有了這種認識,才可以進一步的“反映現實”。

儒家積極的精神,也大可以成為小說家的題材。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幾句話無疑也曾給未曾得意的中國人增添了做人的勇氣。一個想像力豐富的小說家,可以設 想這樣一個“是人”,把那種“苦”“勞”“餓”“空”“ 乏”“ 亂”好好的描寫一下,結果可能寫出一部好小說。

本文共分兩段。

第一段:閱讀傳統經書、修養德行,所得的體驗有助於新小說的創作。

第二段:在儒家的積極精神中,可以找到新小說的題材。

 

在「舊文化與新小說」這篇文章中提到:像是儒家的孔孟二夫子,對於人物的性格,都有很大的興趣。他們對於人物的觀察,可以給小說家不少的啟示。

例如孔子自敘:「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正是一個哲人「心理年齡」的寫照。孔子又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是一般人「心理年齡」的寫照。把兩者作一參考比較,這對於一個寫長篇小說的人一定有很大的幫助,尤其假如他的小說所寫的是一個人自幼至老性格的發展。

又例如在〈論語 ─ 公冶長篇〉提到:「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也慾,焉得剛?』」這裡提到孔子的見解,也可讓我們思考:1.到底怎樣才算是剛者呢? 2.慾為什麼就不能剛呢?小說家也可以此為題材,創造人物。

孟子曾比較過四個有趣的人物:「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柳下惠,不羞汙君,不辭小官。......孔子......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這四位都是哲人,即使在今日,一般讀書人對於從政的態度,恐怕還逃不出這四種形式。一個打算反應大時代的小說家,而且想拿讀書人作為他書中主角人物,孟子的觀察可以幫助他,使他的小說內容更豐富。

凡此,以儒家積極精神為本,以其對人物性格的觀察,可以幫助小說家,刻劃出一部描寫人性又引導人向善的小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三女 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