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字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
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湘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秦氏有好女,字名為羅敷。」
「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餘。」使君謝羅敷:「寧可載共不?」
羅敷前置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
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鬚。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語意
太陽從東南方出來,照在我們秦家的樓房上。我們秦家有一個美女,本名叫羅敷。羅敷喜歡採桑養蠶,常到城南去採桑葉。她提著用青絲坐繫繩的籠子,籠蓋的鉤子是用桂枝做成的。她頭上梳著倭墮型的髮髻,耳朵上戴著明月珠做的耳飾。下身穿著淡黃色的細紋裙子,上身穿著紫色的細紋短襖。來往的行人看到羅敷,就放下肩上的擔子,捋著髭鬚 (對她注目而視)。少年人看到羅敷,就脫下帽子整理髮套,(藉故站在那裏不走)。耕田的人忘了用犁耙去耕田,鋤地的人忘了用鋤頭去鋤地。等到回家以後,才互相埋怨:只為了看羅敷 (而忘掉了正常的工作)。
有一位太守從南邊來,(一看到羅敷,就讓)車前的五匹馬停住。太守派遣小吏前去,問問看這是誰家的漂亮小姐?(小吏問了羅敷以後,回答太守說:)「她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羅敷。」(太守又問小吏:)「羅敷現在幾歲了?」(小吏去問了羅敷以後,回答太守說:)「二十歲還沒滿,十五歲又多一些。」於是太守親自去向羅敷說:「你可願意和我一起乘車?」羅敷走上前去回答說:「太守怎麼這樣傻?太守早已有了賢夫人,羅敷自己也早有了丈夫。」
「(我的丈夫在) 東方 (做官,他的手下) 有一千多人個騎著馬的人,我的丈夫就在隊伍的前頭 (帶領他們)。。。。他在十五歲的時候,做太守府裡的小差,二十歲做朝廷裡的大夫,三十歲做了皇帝身邊的侍衛官,四十歲住在城裡,做了城主。他的人品高潔,皮膚白皙,臉上留著疏疏長長的鬍鬚。(官員集會的時候,)在座的有好幾千人,都說我丈夫與眾不同。
賞析
陌上桑是採自樂府詩。樂府詩,其實是古代傳唱民間的歌謠,有如現在的流行歌曲。詩體沒有太多的限制,不是那麼的嚴格要求對仗與平仄或押韻。且因來自民間,內容較純樸,以民間男女的愛情百態為多數。其實與我們現今的流行歌曲,也多以愛情為主題相似。樂府詩因是傳唱民間的歌曲,在當時沒有甚麼版權、智慧財產限制,所以多半作者不可考,且可能傳唱的人,依自己喜好任意更改而流傳。本詩「陌上桑」在內容上前後就有觀念上的差異,很可能整首不是出自同一作者。
陌上桑的意思是阡陌(田間的小道)上的桑樹。
本詩,一開始就用明亮活潑的氣氛描寫一位活潑開朗的女孩,先用「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點名時間,地點,並以「日出」二字給人明亮、青春的感覺。接下來,作者用「好女」二字點出女孩的特性。不是用美女,或淑女,或佳人等字眼,排掉了文謅謅的調性,更顯示出女孩的活潑、明亮,如同親切的鄰家女孩,且品行端正。女孩的名字是羅敷,喜好採桑養蠶。採桑養蠶是當時漢代女性一般的工作,養蠶是為了得到蠶絲,得以織布,剛好符合"男耕女織"的說法。接下了,詩人描寫了女孩的妝扮和手提工具的裝扮。再一次,作者利用了鮮明的顏色,來襯托女孩的青春、樂觀,且採桑、日出、籠系、籠鉤等則點出了女孩的勤奮。然後,詩人不直接明寫羅敷的美麗,而是以旁人如何因欣賞羅敷而忘了正事,來間接說明羅敷的吸引人。在美貌上,我們無從揣測羅敷是如何的美麗,因全詩無一句美字,但是她的陽光個性和活潑的時髦裝扮,可能也是如此吸引人的關鍵。
本段過後,詩風一轉,開始出現太守的調戲。若用現代的口吻來說,便是一位開著豪華車的大官,見到羅敷,明瞭了羅敷的名字和年齡後,便進一步詢問羅敷要不要上他的車,帶她兜風。羅敷的反應,先是禮貌的回話,接著被調戲激怒,而與帶嚴厲地和太守(使君)講道德與情理,沒有被眼前的名利沖昏了頭。但是羅敷在後來的回答,則完全從金錢與社會地位來與太守攀比。其意是讓太守知道,羅敷也是有錢有勢之人的妻子,不會被太守的地位或馬車所迷惑,除了表明自己立場的堅定外,也意在警告太守,她的靠山也不是好惹的人。
因後段羅敷與太守的名利攀比的文風,與前段羅敷開朗勤懇與世無爭的文風,大異其趣,所以造成許多人認為,陌上桑一詩,因是經多年傳唱,而由他人加詞加句,故導致風格變化,形成了前後的對比。但是整體來說,整首詩,仍維持了古代社會對女子的看法與道德要求,也以活潑的寫作手法,點出了當時女性的生活文化。
留言列表